第(3/3)页 “领导,说他们干嘛?有点扫兴啊,呵呵!” 陈国华说的是扫兴,可脸上笑呵呵的,分明就不是扫兴,而是高兴。 虽说现在闵乃大他们并不在旁边,没办法让他打脸。 但装杯的最高境界,那就是砂仁猪心。 而且还不是当着他们的面砂仁猪心,而是从其他人口中得知的。 赤裸裸的无视! “对对对,不说他们.” 邱宗岳也是呵呵一笑,结果,他下一刻,却又突然说道: “国华,既然你现在已经研制出了芯片,那材料科研所也没必要存在了,太浪费国家的资金了.” “这样吧,你们振华研究所把他们收编了,怎么样?” 听到领导的话,陈国华没好气地翻了个白眼,道: “领导,您知道那边是多少人么?您让我收编了他们?到时候还不是把我们振华研究所搞得乌烟瘴气?” “想要收编他们,那肯定是不.唔,我想想哈,领导您先等我一下。” 豁然间,陈国华想到了什么,突然间刹住了车。 只因为他想到了很多。 那就是振华研究所在接下来的研究方向这个问题。 毫无疑问,接下来肯定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光刻机等相关芯片制造的工艺,比如把现在大几百纳米晶体管研究到小几百纳米的尺寸。 只有尺寸变小,才能够在芯片内部制备更多的晶体管。 除了尺寸变小之外,还需要考虑芯片内部的工艺技术。 还有就是芯片的封装技术。 陈国华最想要实现的还是晶圆级封装,也就是说,直接对仍在晶圆上的芯片进行封装。 意味着,晶圆上的芯片直接进行一次性地封装,接着再把所有已成型的芯片从晶圆上切割出来。 把切割和封装调转过来,意味着晶圆级封装可以有更低的生产成本。 以及化学气相沉积设备等等,这些研究方向,都是十分重要的。 这些都是振华研究所在接下来所需要进行的研究工作。 但,同时,肯定还需要增加其他方向。 最最最重要的是,陈国华想要保留更多的火种。 西伯利亚冷风过境的时候,陈国华能够确保自己没事儿,但整个振华研究所,他就无法确定了。 六零年即将成为过去。 换句话说,陈国华接下来也仅仅只有不到七十二个月的时间了。 想要尽可能地保住更多的研究员,那么就需要陈国华尽可能地带领大家搞出更多的科研成果。 就是要达到蘑菇蛋的那种高度。 而那种高度,单凭计算机,根本无法实现。 可是航空,或者说航天层面的话,陈国华根本不够格。 也不是他不够格,而是手底下这群研究员,还差了一些。 如果研究所内过半都是章济川、薛晋权他们这一类超学神存在,再加上其他的话,那么就很有可能了。 既然如此,陈国华就只能够从其他方面入手。 比如,搞芯片经济! 之前几微米晶体管项目,被陈国华叫停了,现在可以重启了。 直接通过制备出内置几百个晶体管的芯片,以超高的价格卖给外国佬。 呵呵,估计他们会更加绝望。 因为晶体管进入了几微米这个层次,没有七八年的时间,几乎不可能实现。 意味着,陈国华还有五六年左右的红利期。 把握住这一点,完成可以挣回来更多的钱。 而这些钱,就是护身符。 可以护住整个振华研究所。 但如果真的要制备这么多芯片的话,建立晶圆厂、芯片制造厂等,将会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。 所以,说来说去,还是人才! 偏偏现在眼前就有一批现成的人才。 那就是材料科研所的那些人,这些之前可都是陈国华带出来的人。 不提吴忠明、齐北、裴益民和顾崇杰等在碳纤维研究车间的十三位大学生,光是刘永芬和聂景忠他们八人、顾毓珍、苏元复、陶延桥他们十一人,就足以让陈国华心动了。 加上去年九月份,高级单反照相机研制出来之后,公安、国防等单位给陈国华匀来了二十名大学生。 这些都是技术骨干啊,陈国华岂能够无视? 越是经营振华研究所,他就更加清楚,大学生的重要性。 相比较中专生和高中生,大学生,特别是刚毕业没多久的大学生,可塑性更强。 就说说今年三月中旬,从全国各地过来振华研究所的一百五十位大学生。 也就是蒋却民、赵孟引、郭浩然、束星北、桂质廷他们这些人,自从他们加入振华研究所之后,光刻机的研制工作才能够得以开展,并且进度神速。 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律能力,都不是高中生或者中专生能够比拟的。 所以,陈国华对大学生的重视程度,远在高中生和中专生之上很多。 刚才邱宗岳说要把材料科研所交给他们振华研究所的时候,陈国华确实是想到了麻烦两个字。 不仅仅是因为闵乃大他们这几人,更是因为还有顾克铮这位定时炸弹。 去年九月份之后,陈国华从材料科学院离开,当时一度还庆幸过。 毕竟当初他把顾克铮放在材料科研所,也是挺冒险的举动。 所以,对于现在的陈国华来说,除了那些大学生,其他人的价值,都要大打折扣。 不过,要是就这么肢解了材料科研所,又有些可惜。 因此陈国华必须要好好思考一番才行。 见他还在想事儿,邱宗岳也没有打扰他。 不过,饭都快吃完了,再不说事儿的话,那他可要离开了。 被打断思绪的陈国华,这才说道: “领导,不好意思啊,我建议是先不要动材料科研所,这几天让我考虑考虑,到时候我再跟您细说。” “好,没问题,肯定给你留着。” 邱宗岳闻言,微笑着说道。 现如今,陈国华在他心中的地位,越来越高了。 所以,一些旁枝末节,根本无需在意。 看着邱宗岳离开的背影,陈国华收回了目光,但也没有继续想这件事了。 其他都是虚假的,把芯片制造出来之后,然后再把计算机的其他元器件给升级一下,那也就成了。 下午,陈国华他们一群人,再接再厉,终于把十张晶圆的芯片全都制备了出来。 不过测试的工作,只能够等待明天进行了。 傍晚,翠花胡同,于沫离看到他一脸疲惫地回到家,不由心疼地上前。 “国华哥,你怎么了?怎么那么累的样子啊?” 陈国华闻言,愣了一下,旋即狐疑地说道: “我看起来很累吗?没有啊!” 他自己是察觉不出来的,可于沫离当然能够看得出来了。 在车上的时候,闫守春也好,龙康侯也罢,两人都是闷葫芦,半天都憋不出一个屁。 所以他们自然不会说什么。 “还不累呢,你自己照照镜子去,眼圈都出来了。” 于沫离又好气又心疼地拍了他一下,旋即对怀里的儿子说道: “伟伟你看看,你爸爸撒谎了,你以后可不能学他呀” 小家伙才几个月大,哪里懂这些啊? 只知道冲他妈妈微笑,小脸蛋的笑容,十分治愈。 “好了,我知道了,我可没撒谎,我是真没注意到。” 陈国华也不生气,媳妇心疼自己,他开心都还来不及呢。 当即从她怀里接过了孩子,在小家伙的脸蛋上亲了一口,逗得小家伙咯咯直乐呵。 这个时候,陈小月她们过来了,然后神秘兮兮地在她们大哥的耳边说了一句: “大哥,大嫂好像又怀孕了,今天中午的时候,我看到她又呕吐了” 听到这句话,陈国华顿时惊讶地看向于沫离,道: “茉莉,你真的怀上了?” 此时此刻的于沫离,俏脸微红,道: “应该是吧?” 什么叫应该? 是就是,不是就不是,应该是,那是什么意思? 当即,陈国华抱着孩子,仔细地询问她,并且问她有没有跟她老师季文梅号脉? 说起来,季文梅都快成为于沫离的个人医生了。 有什么头疼脑热的时候,在学习医术的时候,顺道问她老师。 季文梅直接就给她号脉了,还顺带教她如何给自己号脉。 反正就挺有意思的。 但按理说,如果于沫离有怀上宝宝的话,季文梅不可能号不出来的呀。 从七月中旬,于沫离生下陈伟之后,到现在也快四个月了。 这期间,除了坐月子以及陈国华去白云城的那段时间,其他时间,两口子可没少交作业啊。 “茉莉,你说一说,什么叫应该是?” 陈国华翻了个白眼,于沫离也同样回了他一个: “我也不知道啊,最近这段时间.” 她解释了一下,因为最近这段时间,她都在努力地学习号脉和针灸这两项技术。 而季文梅教授,每次都刚好有人在问诊或者有其他学生在。 因此,都是于沫离跟着季文梅一起给其他人号脉,由后者现场教学,具体是如何把握,如何查看什么叫滑脉,什么叫喜脉等等。 这些都是相对浅显的号脉技术,但需要号更多的脉,更多的练习,慢慢掌握才行。 也因此,于沫离没机会让季文梅给她进行号脉。 她自己嘛,也没有太在意。 主要是陈国华最近这段时间很忙,她自己又何尝不是呢? 毕竟已经快十一月份了,这个学期都要过去一半,学习不能停,还要学中医,又得奶孩子,也是很辛苦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