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0章 ,露天电影(求订阅)-《从高考开始的激情岁月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 book chapter list       第160章,露天电影(求订阅)

      一九五九年十月下旬,京城翠花胡同,陈家门口。

      “有人在家吗?”

      骑着自行车的邮局工作人员,身上背着斜挎包,后面的车架上还绑着两个包裹,露出里面的报纸、信件等。

      “来了来了,您好,请问有什么事儿吗?”

      陈小月看着眼前的工作人员,眼里带着好奇的目光,轻声询问道。

      门口附近,有好几个小屁孩停下动作,投来了惊讶的目光。

      还有几个路过的大妈们也都投来了诧异的表情,这是什么情况呢?

      只听邮局工作人员道:

      “请问您是陈国华吗?这里有一份需要陈国华本人签收的信件,麻烦您让他出来一下.”

      陈小月只好冲门内喊了一声,然后就把她大哥给呼唤了出来。

      “同志您好,我是陈国华,在这上面签字是吧?好嘞,谢谢您!”

      签字之后,陈国华就拿到了信件,当场就拆开了。

      邮局工作人员还笑呵呵地问道:

      “你这同志那么年轻,没想到还是一个作家啊”

      以前,陈国华确实是想当作家来着,可直到现在,潜伏这本小说还在手上,并没有拿出去发表。

      “我不算作家,我就是只是一个文字搬运工罢了”

      陈国华呵呵一笑,看到稿费支票之后,便递给了他妹妹。

      “喏,你看看,我没骗你吧?”

      之前,陈国华说过了,他交了一篇六万字的论文给期刊那边发表。

      后来聊着聊着,家里人都不太相信。

      毕竟六万字的论文,绝对不是那么好通过审核的。

      可是现在呢?

      看着稿费支票上面的数字,还有繁体的大写壹佰捌拾元整,顿时让陈小月尖叫了起来:

      “大哥,真是的是一百八十元的稿费啊,太好了!”

      她这一声尖叫,顿时让邻居的几个大妈们,全都惊呼了起来。

      然后脚步情不自禁地来到陈国华两兄妹面前,导致邮局工作人员暂时也不好离开了。

      不过,邮局工作人员也挺好奇的问了一句:到底是写了些什么?他想回去看看!

      该说不说,对于当作家这件事,很多人还是很向往的。

      便是几位邻居大妈,不也是满脸期盼的眼神吗?

      “我大哥写的可不是小说,而是论文,数学期刊您知道吗?您可以去找一找,大哥,伱的论文在那一期呀?”

      还没等陈国华开口呢,陈小月就已经显摆了起来。

      前者闻言,顿时好笑不已。

      “八月、九月和十月这三期都有,现在这张稿费支票的论文应该是在十一月或者十二月”

      两兄妹的对话,直接把工作人员和邻居大妈都给整懵圈了。

      期刊?论文?

      这些都是什么玩意儿啊?

      不懂不懂,太高深了!

      接下来几天的时间,关于陈国华写论文赚稿费的事儿,很快就传遍了附近的几个街道。

      也就是邮局工作人员来送稿费支票这件事,通过邻居大妈们的口,很快就传出去了。

      范太平听闻此事,还去书店找了一圈,结果却没有找到。

      直到这天傍晚,他刚巧碰到陈梨花下班归来,问了一下这件事,才知道学术期刊这些,都是专门订购的。

      一般来说,类似中科院、物理研究所二部等单位,就会有这样的期刊了。

      否则的话,就只能去大学里面询问了。

      因为这些都是很高深的论文,一般人根本不会感兴趣。

      听闻此事之后,范太平都蒙圈了。

      原来还有这样的事儿啊,难怪他无法理解陈国华哪里来的钱买书了。

      大家都是邻居,也都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,但人和人之间的差距,却是比人和猪的差距,还要大。

      物理研究所二部,办公室内的王树迎,看着眼前的专家高仁烈,拿着一本期刊杂志爱不释手的样子,不由纳闷不已。

      “高教授,这本杂志就真的有这么好看吗?”

      “这不是好看不好看的问题,而是它这篇论文,对我来说挺重要的,它解答了我很多的数学问题.”

      见高仁烈头也不抬一下,王树迎更加无奈了。

      当即便要挥手让对方先回去搞研究了,可话到嘴边,便变成了好奇:

      “高教授,这篇论文是谁写的呀?居然能解答您的数学问题?”

      “你是问作者吗?我看看啊,是一个叫陈国华的作者,咦这个名字有点耳熟”

      高仁烈顿时有些奇怪,但想了想,又把这个问题抛到脑后面去了。

      王树迎却是心中一动,道:“能不能麻烦看一下作者简介?”

      不多时,王树迎便知道了这位陈国华是谁了。

      还真是他认识的陈国华,而不是同名同姓的人。

      连北大的教研室里都有一个跟陈国华同姓名的人,全国上下就更多了。

      毕竟陈是大姓,国华这两个字又挺普通的,所以出现同姓名的人,挺正常的事儿。

      然而王树迎是没有想到,陈国华这小子不搞科研了,居然摆弄起了论文?

      数学论文?

      看高仁烈那副专注的模样,便知道这篇论文的价值不低。

      因此,王树迎十分吃惊,陈国华这家伙的脑瓜子,就这么好使吗?

      中科院,华罗庚也看到了那篇数学论文,感慨万千。

      错过了一个好学生啊!

      当初,陈国华缠着他请教数学问题,可不仅仅只是请教数学问题,当然也隐晦地表达过,想要当他博士研究生的想法。

      但当时的陈国华,还只是本科在读或者硕士在读。

      除此之外,那个时候的陈国华,在数学层面表现出来的天赋,很一般。

      跟他在机械制造领域、计算机领域的天赋,差远了。

      也因此,当时的华罗庚,并没有考虑过要收陈国华作为自己博士研究生的想法。

      再后来,陈国华直接跟中科院这边闹得很僵。

      作为计算机研究所的所长,华罗庚不好说什么。

      可也知道,陈国华这样的年轻人,简直就是鲶鱼效应里的那条鱼,肯定是不能够让他进来把中科院的水给搅浑的。

      同时华罗庚也知道,陈国华并没有进入中科院的想法,否则的话,后者也不会一直避免跟中科院接触了。

      到了现在,陈国华都被上面暂停搞科研咯,只能够当一名教书匠了。

      虽说华罗庚也不知道有关部门那边,到底收集了多少关于陈国华的证据、举报信等等资料。

      但华罗庚也清楚,以陈国华现在的情况,当一个教书匠,无疑是最合适的。

      万万没想到的是,陈国华居然写起了论文,而且一直在发表论文,十分高产。

      就好像这些数学理论研究,对他来说,跟吃饭喝水一样简单。

      另一边的办公室内,蔡尚思他们几人也都注意到了这一期的数学期刊。

      “老孙,你说陈国华他这小子的脑袋是怎么构成的呀?为什么他在数学上还有这么好的天赋?”

      看着上面的论文,鲁小石顿时忍不住酸道。

      孙宗鹏闻言,翻了个白眼:

      “我要是知道的话,我还用得着在这里吗?”

      人体大脑绝对是最复杂的器官,没有之一。

      他们这一群研究员,搞计算机的运算器、控制器等元器件的设计工作,都勉勉强强。

      如果是让他们把设计出来的运算器、控制器等变成真正的元器件,那绝对够呛能研制出来。

      连计算机的部分元器件都难研制出来,更别说什么大脑构造了。

      估计神仙都够呛吧?

      “算了,别跟人家陈国华比,咱们还真比不了。”

      商崇新自嘲了一下,接着道:

      “要我说,还是跟陈国华多学习吧,人家那么聪明都比我们还要努力,我们是不是应该要更加努力才行呢?”

      “切,努力顶个屁用啊?”

      对此,蔡尚思有不同意见:

      “陈国华不是很牛逼吗?现在还不是说暂停就暂停?他能怎么办?”

      “要我说,在我们这片土地,还是去机关单位最有用”

      该说不说,蔡尚思此言很有道理,可谓是一针见血。

      从古至今,内地都是一个被冠//本位深深影响着的国家,这玩意儿绝对是刻进基因血脉里面了。

      众人表示赞同,但他们在中科院都是艰难挣扎,如果是机关单位的话,那估计也很难混出头。

      何况,现在可是国家分配工作,可不是他们说换工作就可以换工作的。

      北汽制造厂,材料科研所。

      闵乃大根本没时间看什么期刊论文,因为最近这段时间,他都在研究陈国华留下来的技术资料。

      他跟陈启宏、祝永年、吴几康等人,分别管理着纤维研究车间、晶圆制造车间和芯片制造车间等。

      偏偏这些车间,都不是一般人能搞的。

      即便是专攻晶体管技术的陈启宏,也同样被陈国华留下来的技术资料,弄得十分狼狈。

      原本很高速前进的研究进展,现如今戛然而止了。

      下面的研究员,如果遇到了问题,那就是先自救了。

      实在是无法自救,那就互相讨论。

      如果都还不行,那就先暂停了。

      没办法啊,闵乃大他们都需要从头开始学这些技术,哪有那么快的时间就学会啊?

      真以为他们是陈国华吗?

      而王宝柱、刘永芬他们这些大学生,可不是全部技术资料都是深入学习。

      比如芯片制造技术资料,这本资料本身就是理论概述。

      更深入的技术资料,是后续他们参加完考试之后,陈国华拿出来的。

      拿出来的新技术资料之后,那就大家开始分工协作了。

      比如光刻机技术来说,大家在完成高级单反照相机的时候,那都是分几个小组,有人负责镜头的部分技术,有人负责高对比补偿技术,还有人负责全开光圈测光技术等等。

      如此才能够团结协作完成研制的。

      可相比技术简单一些的高级单反照相机,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,无疑就复杂多了。

      吴几康就被这项技术给弄得狼狈不堪。

      而且,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,也仅仅只是芯片光刻的一个步骤,仅此而已。

      众所周知,芯片制造技术资料里面,还涉及到了光刻胶、薄膜沉积、刻蚀、离子注入、抛光、清洗和检测等等。

      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,哪里是吴几康一个人能够搞掂的呀?
    第(1/3)页